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有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家庭:祖孙三代人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默默守护着雄先林场的每一寸绿色。这份坚守,无关报酬厚薄,只为心中对山林的热爱与责任。
祖父旦正:用一生践行守护承诺
雄先林场始建于1958年,总面积7500公顷。自林场成立起,25岁的旦正便成为这里的第一批护林员,从此与这片山林结下了一生的羁绊。
“阿爸25岁时,在生产队的安排下来到林区挣工分,从此就与这片林子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旦正每个月工资一块钱,给村里交八毛,自己留两毛。自从包产到户后,每个月一块钱就全部归个人了。
旦正的护林生涯长达53年,直到78岁离世。他的工作日常是巡山,山高路陡,常常一整天都穿梭在林间,天黑回不了家就住在林场简陋的小屋里。夜里,他会盘腿坐在床上,向儿子尕仍传授巡山护林的基本常识。很长一段时间,他每月工资仅有30元,但却毫无怨言,总说“有些东西不能用钱衡量”。
“那时候没有保暖措施,屋里很冷。尤其到了冬天防火关键期,我和父亲每晚都要住在小屋里,日夜守护林场的安全。”尕仍说,那时他想不通父亲为何选择这份苦差。即便如此,父亲依旧在护林岗位上坚守了53年。
一生极少远行的旦正,在1997年迎来了特殊时刻——66岁的他作为化隆县唯一获得表彰的护林员,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优秀护林员表彰大会。这份荣誉让他视为一生的荣耀,也更加坚定了他守护林场的信念,并鼓励儿子将这份事业延续下去。如今,林场深处那座曾是他落脚处的简陋小屋,仍保留着当年的布置,成为精神传承的见证。
“有次父亲坐下来要和我谈谈心,得知他要让我加入护林员的队伍时,我明确表示反对。后来,父亲隔三岔五给我讲道理,我也就慢慢接受了。”尕仍说,自己从小在林场管护站长大,陪着父亲在简陋小屋的那张土炕上睡了近二十个年头,无数日夜的守候,换来的是对这片山林和父亲的不舍。现在看来,父亲执意让他做护林员,主要是对他的信任。
父亲尕仍:接过接力棒,无怨无悔护山林
受父亲影响,尕仍在25岁时加入护林员队伍,至今已坚守31年。起初他曾反对过这份苦差,但父亲的循循善诱最终让他接受了护林工作。
尕仍的护林之路同样充满艰辛。早期工资微薄,从最初的每月45元到2000年的300元,再到2012年至今的1400元,他从未因待遇而动摇。妻子起初强烈反对,后来由心疼转为默默支持,让他一心扑在工作上。
“你看眼前这座山,上面哪儿有一块石头、哪儿有一棵树,我记得一清二楚。以前,我每天早晚都要上山一次,现在虽然退休了,还是放心不下,每天都要陪儿子到山上转转。”如今已经退休的尕仍依然陪儿子坚守在林区。
每年除夕是尕仍最忙的时候。为防范村民祭祀引发火灾,他总要守到午夜活动结束,清理完现场后才下山,从未与家人过过团圆年。对家人,他满怀愧疚:大女儿重病住院,他仅陪伴几天就返回林场;二女儿去外地工作,他让女儿独自前往,只因“林场更需要我”。
藏传佛教寺院堪达寺坐落在林区,前来上香煨桑的信教群众较多,不仅增加了防火压力,而且林区卫生清理也成为重要任务。
“有些群众在露天焚香化表,我们只能在旁边守着,等待所有灰烬燃烧完毕。有些群众认为我们在干涉他的宗教活动,我们常常遭到白眼。”尕仍说道。
在护林工作中,尕仍始终保持警惕。2009年7月,他发现非法盗猎分子为捕猎野生麝而设下的机关,便与儿子及其他护林员连续蹲守8天,最终擒获4名不法分子;还有一次,他察觉一名男子形迹可疑,及时联系森林民警将其带离,有效保护了野生动物。
“为了护林,我这辈子得罪了不少人,但我不后悔,我觉得为了家乡的山水,一切都值了。”尕仍自豪的眼神里还有一种坚定。
孙子尖措:循着老一辈足迹,续写绿色传奇
作为尕仍唯一的儿子,“80后”的尖措毫不犹豫地接过了祖父和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新一代护林员。他坦言,选择这份工作并非为了薪酬,而是受祖辈精神的感召,觉得守护林场是无上光荣的事业。
退休的尕仍陪着儿子尖措巡山 姚占山摄
“初中毕业后我就随父亲进入林区,妻子当智措也随我成为护林员。”很难想象眼前这个37岁的尖措已经从事护林工作18年了。
自小跟着父亲巡山的尖措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即便有企业老板以每天300元的工资邀请他,他也不为所动,只因“父亲老了,我在身边他能安心”。如今,他每天至少巡护方圆30公里的区域,工作勤奋不拖沓,是林场里的得力骨干。
尖措给我展示了他手机里生态巡护终端App,他每天行走的路线和里程都记录于此。
“有人问我年纪轻轻为啥不出去打工,我觉得无论干啥工作都是为了生活,而我现在每天守护着家乡的一草一木,要比他们更加幸福。”不善言辞的尖措娓娓道来。
面对村里人不理解的眼光,尖措毫不在意,他牢记父亲的嘱托,挑起管护林场的重任。他坚信只要一代一代坚持下去,家乡大地定会绿意盎然。
祖孙三代,用时光丈量山林,用坚守诠释责任。他们的故事,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朴实的践行,也是一曲代代相传的绿色赞歌。(姚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