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论的,不是沙漠
是沙漠里,长出的路
是黄沙中,挺起的脊梁
是风卷残云后,仍不肯低头的绿色誓言
库布其,“弓上的弦”
黄河“几字弯”里,一张拉满的弓
曾是“死亡之海”,沙逼人退
如今,绿进沙退,人沙共舞
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
在沉默中打响,在坚持中取胜
这是9月12日拍摄的正在治理中的库布其沙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我们谈论的,不是一棵树
是三代人,种下的一片林
爷爷铁锹挖坑,父亲背水浇苗
孙子用无人机飞播
一棵,变成一万棵
一万棵,变成一片“海”
这是9月10日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我们谈论的,不是一条路
是劈开沙障的穿沙公路
一锹一镐,把连绵沙海劈开
不是征服,是缝合
缝合断裂的生态
缝合城乡的距离
缝合人心与希望
一条路
让孩子走出深沙
让光伏板排成蓝海
让牧民的笑声
盖过风沙的呼啸
这是7月21日拍摄的杭锦旗境内首条穿沙公路,建成于1999年(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我们谈论的,不是一块光伏板
是横亘沙漠北缘的“光伏长城”
在沙漠北缘,拔地而起
蓝得耀眼,蓝得沉稳
像给黄沙披上一层铠甲
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羊
板上是光,板下是粮
光与沙,电与绿
在这里共生共荣
不是奇迹
是经年累月的磨砺、求索
沙漠不再是前行的阻碍
而是能源,是产业,是未来
这是6月7日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里的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我们谈论的,不是一条河
是河和沙的握手言和
黄河水被引入沙地
沙海不再是吞噬,而是孕育
湿地生,候鸟归
沙窝窝里,养出了“海鲜”
这不是魔法
是智慧,是胆识
是把不可能
一寸寸,变成可能
这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中的一处绿洲(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我们谈论的,不是一个人
是敖特更花,更是千千万万个“敖特更花”
一位女性的22年
从“种20棵树”开始
到4万亩绿洲
她带着乡亲们
把库布其治沙的经验
带到新疆,带到西藏
她说:“不是去挣钱,是去送希望”
她的脚步比风沙更坚定
她的背影比沙山更高大
6月5日,在内蒙古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一处治沙点,治沙工人在铺设沙柳立式网格沙障。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我们谈论的,不是一次论坛
是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
十八年十届
因沙漠而来,为绿色而聚
联合国写下的宣言
有中国的名字
有库布其的名字
这是荣誉,是责任
这不是终点,是起点
这里的人们把经验
种进“一带一路”沿途的沙漠
让中国的绿,在世界发芽
这是9月16日拍摄的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我们谈论的
是“以工代赈”的笑脸
是“先建后补”的底气
是牧民把荒沙变资产
在家门口当上股东
是“沙窝窝”变“聚宝盆”
是“绿水青山”真成了“金山银山”
不是口号,是账本
不是空想,是收入
是每一户人家
都能指着一片林子说:
“那是我种的,那是我的希望”
9月12日,工人在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里搬运稻草。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我们谈论的,不是一座城
是鄂尔多斯
是内蒙古
是70多年来
他,她,他们
在沙里的每一滴汗、每一声吆喝
每一趟顶着风沙送苗的脚步
是从“沙进人退”到“绿富同兴”
是从“谈沙色变”到“与沙共舞”
不是纸上的数据,是扎根的命运
不是机械的治理,是鲜活的重生
是一代代治沙人
把沙漠变成故乡的模样
这是库布其沙漠里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区(9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我们谈论的,是过去
更是未来
是2030年
“光伏长城”全面落成
1亿千瓦的光伏
300万亩的治沙
380亿度绿电
点亮京津冀的夜空
是锁边林带贯通后
420公里的绿色长城
把库布其与黄河隔开
是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80%
是科尔沁、浑善达克
一场场“歼灭战”全面打响
不是梦,是蓝图
不是远方,是脚下
这是6月7日拍摄的位于库布其沙漠里的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我们谈论的,不是沙漠
是中国
是“三北”工程
是“双碳”目标
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是把生态,写进发展
是把绿色,刻进基因
不是选择,是必由
不是口号,是信仰
这是库布其七星湖景区(7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当我们谈论库布其
我们在谈论什么?
是在谈论
一个民族
如何把风沙变成风景
如何把苦难变成诗篇
如何把沙漠变成希望
库布其
不只是一个沙漠的名字
是一种精神,一种答案
一条路径,一声号角
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穿沙公路两侧绿意葱茏(6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它告诉我们:
只要人不退,沙,终会退
只要绿不止,梦,终会成
当我们谈论库布其
我们是在谈论——
中国,如何用双手
把黄沙写成绿色传奇
(毛丫 梁婷 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