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高原的群峰之间,四姑娘山傲然屹立,皑皑雪峰、莽莽森林与潺潺溪流,共同编织出这方天地独特的生命摇篮,蕴藏无与伦比的生物基因宝库。而守护这片秘境的,是一群坚定的身影——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巡护队员们。他们在海拔3200米至6250米的广袤区域,以脚步丈量每寸土地,用智慧破解生态密码,坚守筑牢保护屏障,让雪山之下的生命之花永恒绽放。
以脚步为尺:丈量无人区的生态刻度
巡护,是守护者每日必行的庄严仪式,更是保护区管理局工作最坚实的底色。凌晨5点,寒风冷冽刺骨,四姑娘山双桥沟巡护队队长张勇已整装待发,鼓鼓囊囊的登山包沉甸甸地嵌入肩胛。在尚未破晓的朦胧光线里,远处的山体如沉默矗立的剪影。
在四姑娘山保护区,80%区域为无人区,路径蜿蜒曲折如同巨大褶皱,深藏于山体之中。踏过湿滑苔藓,攀爬岩石陡坡,每一处都可能暗藏深沟。但张勇和他的队友却生就了属于山野的筋骨,脚步稳健而准确,每一次俯身都如聆听大地的密语。
在海拔3200米的原始森林,腐叶下的冰碴咯吱作响,海子沟巡护队队长左凤军突然抬手示意队伍停下,指向岩缝间一串蹄印:“岩羊,昨晚刚过。”他俯身用树枝丈量间距,在巡护本上飞速记录:“海拔3200米,岩羊活动痕迹,伴生植物为高山柳。”这样的细节,他和队友们每日要捕捉数十条——雪豹的粪便、雪莲的坐标,甚至雪崩挪动的石块,都是构建四姑娘山560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图谱的基石。
无论专项巡查还是常态巡护,队员们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他们携带设备深入偏远区域,检查红外相机影像,清理非法猎套,监测植被更迭……在高海拔地区,缺氧导致的眩晕与暴风雪引发的迷路如影随形。冰雪骤然降临,浓墨般的乌云瞬间吞没天空,狂风裹挟雪粒如冰针抽打身体,冻僵的手指几乎不听使唤,吸入的空气如同细小冰刃切割肺腑。但没有人退缩。他们在崎岖雪线刻下的足迹,正是四姑娘山生态防线延伸的刻度。
以合力为翼:织就全民守护的生态网络
“今年的虫草采得少了?”午后,在牛棚子弥漫着松脂清香的暖意里歇脚时,巡护队员周将边说边递给采药人一张宣传单:“这是新划的核心保护区,图上标红的地方不能去哦。”这张纸背后,是一张覆盖全域的“天罗地网”:保护区划分了300余个生态网格点实施精细化管控,建立了严格的保护制度,管理局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构建了“专业团队+社区力量”的联防体系。
周将带队开展长坪沟卡子沟巡护工作
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事业管理和申创世界地质公园的过程中,团队更是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科普教育相结合,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对四姑娘山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现场评估。为此,管理局团队提前数月进行“冲刺”,路线优化、讲解打磨、预案制定,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评估期间,团队成员高效配合,以专业的讲解、翔实的资料和饱满的热情,向专家全面展示了这片土地的地质奇迹与生命传奇。
从保护区数字化管理系统搭建,到地质遗迹与生物资源的同步保护,管理局团队将保护措施落实于点滴。他们深知,守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平衡当下生态,更是为后世保留自然的永恒馈赠——为横断山区的生灵守住安稳生息之境,为区域生态安全筑起无形长城。
以科研为钥:解码生命之山的基因密码
海拔4000米的草甸上,风卷着冰粒抽打脸庞,左凤军却兴奋地举起相机——镜头里,几只藏原羚的绒毛被阳光镀上金边。“今年第三次拍到了!”他说道。相机内存卡满载“生态密码”:雪豹掠过山脊的剪影,旱獭探出洞穴的憨态,还有岩缝中悄然绽放的独叶草。
暮色四合,采集完信息的队员们回到管护站,屋内静得能听见雪粒打窗的声音。他们围坐在电脑前,在“四姑娘山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中郑重录入:“全缘叶绿绒蒿,海拔4020米,伴生冰川遗迹。”
数据库的每一次更新,都是向自然交付的答卷。为破解生命圣山的基因密码,描绘清晰的生态本底,他们踏遍从低海拔森林到高山草甸的每一寸土地,记录到雪豹、川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活动轨迹,发现了独叶草、岷江柏等珍稀植物的分布群落。
高原缺氧、骤变天气、险峻山路,皆是挑战。高海拔跋涉常伴头痛气短,队员们抹把风油精又继续前进,忍着身体不适咬牙坚持,只为获取最准确、最全面的生态数据。
这些凝结汗水的科学数据,不仅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更揭示了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深层关联,为研究横断山区生态演化提供了关键素材。当申创世界地质公园的文本中写入“全球唯一同时拥有冰川遗迹与大熊猫栖息地的地质公园”时,队员们相视而笑——那些在风雪中护住的样本、悬崖边记录的数据,终让四姑娘山以生命之姿屹立于世界坐标。
晨光熹微中,巡护队员们又一次背起行囊。他们的登山靴沾满泥渍,胸前双筒望远镜的镜片在岁月摩挲中愈发透亮——如同巡护日志扉页永不褪色的誓言:“山在这儿,我们就在这儿。”这句朴素如石的承诺,凝结滚落的汗与风雪磨砺的筋骨,镌刻着将生命纹理刻进荒野年轮的深情。(王意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