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7.1%,已发现道地中药材500余种。
近年来,通化县抓住通化市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的契机,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借助国储林项目激活红松经济林,推动林下经济项目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实现规模化经营
上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通化县全面完成明晰产权工作,初步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2023年以来,通化县加快推进“三权分置”,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并加快推进林权登记存量数据整合移交,统一纳入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管理,妥善解决集体林地重叠、权属交叉等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推进不动产登记发证,为林地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基础。
通化县成立了森通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借助红松国储林项目建设,大规模收储集体林地。村集体在吉林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平台上公开竞拍集体林地70年承包权,由森通集团提供每亩1050元的保底价格。通过竞拍,平均每年收储集中连片的集体林地7000余亩,使红松国储林项目建设实现规模化经营。
截至今年5月,森通集团已支付集体林地流转费用2379万元,平均每村增加集体收入37.2万元。6月,已累计收储集体林地2.26万亩。过去集体发包林地合同到期后村集体无力收回林地的现象成为历史,部分小户林农低价流转林地的现象也得到遏制。
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
长白山是红松产区。20世纪60年代初,通化县三棚林场人工试种红松成功,在其示范带动下,形成了全县上下营造红松经济林的浪潮。通化县委、县政府提出改建现有30万亩人工红松林,采伐迹地持续营造红松果材林。目前,全县已营造红松经济林32.95万亩,其中已成林27.29万亩。

村民捡收红松塔。宋晓林摄
近年来,通化县推广红松大苗嫁接技术,选择树龄8—10年的大苗嫁接,使红松在栽种后3—5年即进入稳定结实期,时间为传统方式的1/4到1/6,且松子品质更佳。红松成了当地群众口中的“摇钱树”“树梢上的钱串子”。
通化县试行红松林定向培育,初植树龄8—10年、高1米左右的大苗,以此缩短成林时间、保障成活率并降低成本。实践证明,扩大成年红松的株行距有利于结实,对木材蓄积量亦无明显影响。
通化县积极推动林业产业集约经营。森通集团收储集体林地后,在采伐迹地上重新造林,现已完成红松大苗造林1.5万亩。同时,利用林下空间,以仿野生方式种植人参、威灵仙等长白山道地中药材5000亩,并通过GAP(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化种植提高药材的品质,使通化县优良的自然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申请贷款以短养长
2023年,通化县成功申报国家红松储备林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一体化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9亿元,拟新建国家储备林9万亩,以森通集团为建设实施主体。
在争取政策性贷款的同时,通化县认真管护经营林木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二者互相依存、同步发展。支持林特产业加工企业建设和发展休闲康养、森林旅游项目。
以人参产业为例。2019年林参间作全面停止以后,通化县人参产业由传统园参转为发展林下山参。英额布林场大胆尝试,利用人工林发展林下山参,不仅没有破坏林木,反而促进了林木生长。今年《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技术指南(试行)》出台,对整地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提高了参农种植林下山参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红松经济林前期可利用造林地发展中药材种植等项目,缓解长期持续投资造成的资金压力,促进林木资源良性发展,助力通化市医药健康、人参、文旅“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后期红松成林,一个丰年所结松子即可超过采伐木材本身的效益。当地树龄45年左右的红松,丰年平均单株结塔300个,每株红松可创造效益900元,而红松成熟林单株商品材出材量约0.4—0.5立方米,作为普通商用木材市值约200—300元。(常楷琨 宋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