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方动态

大美长江源的守护者

2025-09-16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在海拔4700米的藏北高原上,一群特殊的守护者正在用他们的方式诠释着国家公园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中有县林草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当地的牧民管护员,也有从内地来的基层干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国家公园“家底丰厚”

不久前,笔者在聂荣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职工扎西顿珠的陪同下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

扎西顿珠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艰辛有着切身体会,“人手少、任务重”,但是,说起成果,他又很自豪,“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已经完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建设也已完成,大数据监测野生动物系统可以实时查看野生动物动态。”

扎西顿珠说,与安多县和巴青县相比,聂荣县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的面积很小,野生动物资源也没有那两个县丰富——安多县有野牦牛,巴青县有白唇鹿,而聂荣县缺少这两种动物。但这里也有自己的特色:藏狐较为常见,狼虽然数量少且多为孤狼,雪豹却分布较多,棕熊甚至在县城也有出现。

牧民管护员的新生活

2021年,当国家公园建设招聘管护员时,20岁出头的扎西达加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离家近,能保护家乡草场,每年还有1万多元的收入。”

扎西达加说,在野外遇见藏野驴、岩羊、狼等野生动物是常事,偶尔也能遇到雪豹。他一脸认真地说:“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夏季在这里的湿地繁殖,冬季就南迁到山南、林芝那边去了。”

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扎西达加。扎西达加供图

扎西达加的巡护范围很大,通常需要骑摩托车或几个人开一辆车一起巡护。有时会遇到野生动物被围栏卡住的情况,他们会及时救助。“家人和牧民们都支持国家公园建设,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获得经济收入,何乐而不为?”

扎西达加还是个爱学习的“技术派”。他用无人机拍摄过雪豹,参加过以三江源为主题的短视频比赛,连续两年获得聂荣县的短视频大赛一等奖。能把自己美丽神奇的家乡展示给世人,是他最大的骄傲。

藏棕熊。扎西达加 摄

管护员玉珠次仁最难忘的,是与一对赤狐母子的相遇。他遇到一只刚产下幼崽的赤狐,身体虚弱,他主动提供食物喂养。“狐狸最初对人类有戒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逐渐信任我,甚至允许我去抚摸。”他打开手机相册,展示了许多与赤狐互动的照片。

由于保护力度加大,国家公园范围内的野生动物数量在不断增多,岩羊等动物已经不太怕人了。笔者在从聂荣县去往查当乡的345国道旁,1小时内两次遇到数十只的岩羊群,我们停车拍照,即使离着岩羊两三米远,它们也依然淡然之处。

当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同时,也免不了人兽冲突,特别是,雪豹偶尔会在夜间伤害牧民的牲畜,棕熊则喜欢到牧民的居住点觅食。“虽然保险公司能够为野生动物肇事兜底,但做好防范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我们正在与科研机构合作,希望通过专项调研制定更有效的防控方案。我们也希望给管护员配备必要的防熊喷雾等。”那曲市国家公园创建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何应前说。

垃圾处理的“小革命”

在管护员玉珠次仁看来,国家公园建设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是草原上的垃圾变少了。“以前牧民都是把垃圾扔在河边,现在每个村都有垃圾场,有专门的垃圾池和专车运输,垃圾集中运到处理厂。”

玉珠次仁说:“2021年国家公园建设开始后,通过基层宣讲和政策补助,牧民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现在许多牧民在放牧时都会主动捡拾垃圾。”

究其原因,他也坦诚地说,在国家公园建设前,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许多当地人并不清楚家乡的河流、溪流是长江源头地区。随着学习和宣传的深入,大家才逐渐了解这片土地的重要性。

玉珠次仁希望长江源变得更加美丽,实现无垃圾的目标,“比如通过垃圾换食品,既提高牧民经济收入,又保护环境。”他坚信,“家乡的生态安全关系到整个中国,因此责任重大。我决心要把工作做到最好。”

玉珠次仁还有一个梦想——去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看看。“我要积极保护环境。现在草原环境比之前好了很多,很少看到垃圾,这是最好的状态。这是我们的责任。”

生态管护员拍摄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美景

在海拔4700米的雪域高原上,这些守护者们用最朴实的情怀保护家乡。他们的热情让笔者感受到,守护长江源,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潘春芳)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