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广西食用林产品,螺蛳粉、八角、桂皮等无人不知。一碗正宗的螺蛳粉,丰富的配料是关键,其中,通常选用广西本地的新鲜竹笋发酵而成的酸笋被称为“灵魂配料”,增添了独特的风味。广西八角产量占全国85%以上,桂皮出口量稳居全球第一……从水果、粮菜到油料、香料,如今,丰富多样的食用林产品遍布广西大地,构建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广西梧州岑溪市安平镇纯塘村农民在晒场分拣、晾晒八角 颜桂海摄
近年来,广西通过加强竹笋标准化服务生产建设、持续推进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强化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科技支撑等,以质量安全保障食用林产品高质量发展,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竹笋标准化服务生产建设
螺蛳粉集鲜、辣、酸、爽多种味道于一身,是广西柳州人民心中最能代表家乡味道的美味之一。近几年,螺蛳粉走出柳州,火遍大江南北,不仅螺蛳粉店开遍全国,还开发出便利的速食产品,为柳州市创造百亿元的年产值,成为柳州的支柱产业。
为让这一碗螺蛳粉味道纯正、原材料安全有保障,近年来,广西在竹笋产业发展上下足了功夫,持续开展竹笋产品质量监测,加强竹笋标准化服务生产建设,助力广西特色螺蛳粉产业发展。
走进柳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郁郁葱葱的林间,撑绿杂交竹、金丝麻竹等14个优良竹种及10个方竹种源长势良好,整体成活率突破90%。这些都是研究所近年培育的竹种,共4000多株苗木。
多年来,柳州市林科所通过高空压条繁殖、异花授粉等技术创新,让传统竹种焕发新生。特别是三江麻竹这类自然繁育率低的珍贵品种,科研人员通过人工干预成功选育出3株优异实生苗,为打造“螺蛳粉原料专用竹”奠定基础。
麻竹笋是制作酸笋的最佳品种。自2016年开展广西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来,累计采收全区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麻竹、毛竹笋等竹笋样品2000多批次,进行质量监测。
目前,还正在开展“广西主产区竹笋重金属分布及累积变化研究”项目,对广西竹笋及其产地土壤进行重金属风险评估,对主产区南宁、柳州、桂林、百色等地的竹笋和产地环境土壤的重金属铅、镉、汞、砷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竹笋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积累问题,分析其重金属来源及其与产地土壤重金属关联性,进而提出重金属管控技术措施,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消费安全。
同时,广西进一步加强标准化服务生产建设,建立《柳州螺蛳粉原料竹笋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规范》《笋用丛生竹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为广西竹笋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和笋用竹栽培提供标准化指导,服务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依托标准,建成螺蛳粉原料竹笋高效培育示范基地1300亩,新造林第3年亩产达1900公斤;指导麻竹低产林改造基地1.2万亩,竹笋产量提高了1.5倍;获得中央和地方财政项目3项,项目总经费达250万元;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0余次,培训竹笋管理技术人员2500余人,技术推广辐射全区大部分竹笋种植基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持续推进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放眼广西大地,作为林业资源富集区,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三,是全国重要的食用林产品生产基地。除了竹笋,还涵盖油茶、八角、桂皮、核桃等特色品类,已形成“世界香料之都”“中国八角之乡”等区域名片。
浦北县是广西八角的重要产区之一,所产的大红八角个大质优、色泽鲜艳、香味浓郁、含油量高。但由于浦北八角的栽培和经营管理一直沿用传统简单、粗放的模式,产品深加工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
为实现增产增效,浦北县加快标准化、设施化育苗基地建设,实施八角“改低创高”工程,鼓励林农主动对低产八角树进行矮化改良,并强化管护和服务。
在浦北县六硍镇的八角核心产区,漫山遍野的矮化八角树缀满墨绿枝叶,空气中飘散着浓郁醇厚的辛香。针对传统八角树体高、采摘风险大、挂果周期长等难题,六硍镇联合一线技术专家引入“高位截干+整形修剪+水肥一体化”矮化密植技术,既降低了采摘难度,又将挂果周期从8年缩短至3年,单株产量提高40%,含油量提升至80%。2024年,该镇八角产量6500万公斤,产值近6.5亿元。
近年来,广西不断强化特色香辛料八角产品风险评估防范研究及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助力八角产业走向东盟。
2024年,针对八角重金属污染风险,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组织开展“广西主要香调料产品重金属时空分布及健康风险评估研究”项目,通过长期监测与实验分析,精准掌握污染物迁移转化路径,发现八角重金属污染的重要风险因子。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还组织编制了《桂天香八角》团体标准,明确了桂天香八角的产品分级、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安全指标等系列标准,为八角产业发展提供了种植生产和服务标准指南,促进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为提高八角产品在东盟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标准保障,带动广西八角市场均价上涨10%。目前,广西八角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成为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支点。
为聚力保障广西食用林产品安全,近年来,广西深入推进油茶 “双千”计划、千亿级香料产业集群建设等重大工程,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产业提质增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及东盟市场的关键支撑。
强化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科技支撑
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离不开技术支撑。为此,广西依托广西林业实验室建成了全国首个综合性林产品综合分析测试中心。该中心分析测试范围涵盖食用林产品及其产地环境、木材产品、人造板及其制品、家具家装、地板、林产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主要承担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和相关研究工作。
在食用产品测试领域,2024年,新增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近400项,目前检测参数已达1000余项。2025年,实现食用林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元素指标全覆盖,能满足八角、桂皮、竹笋、金花茶、桂花、核桃、板栗、澳洲坚果、油茶籽、黄精、罗汉果、铁皮石斛、五指毛桃、益智等广西主要食用林产品品种质量安全监测需求。
广西还开发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数字化抽样系统,进一步助力食用林产品安全监测工作高效、规范开展。
该抽样系统通过语音输入、样品数据实时采集和传输,降低了人为转录的错误率,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开发移动应用程序,使用移动辅助抽样,实现样品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以及拍照、定位、标识等,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系统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抽样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还能对每个样品的检测记录进行存档和追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