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方动态

西藏山南:山水工程让更多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

2025-09-16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西藏山南:山水工程让更多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统筹推进雅鲁藏布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促进绿色矿业发展,全力筑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如今,雅鲁藏布江两岸生态面貌持续改善,绿植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高原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2020年8月,雅鲁藏布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批,总投资39.24亿元(包含中央奖补资金10亿元),涵盖7大类102个子项目,包括森林生态保护修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廊道建设、高标准农田与高效节水灌溉及智慧能力建设等。截至目前,102个子项目已完工99个,累计完成投资37.39亿元。项目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面积约8.77万亩,森林生态保护修复面积约19.73万亩,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面积约35.38万亩,河道治理(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60.57公里,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约10.64万亩,退化沙化土地保护修复面积约7.08万亩,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面积约0.35万亩。一系列修复工程有效消除了生态安全隐患,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推动高原生态环境全面恢复。

生态与民生相融,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生态保护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据统计,雅鲁藏布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仅中央奖补资金涉及的31个子项目就吸纳农牧民就业5500人次。通过让群众从生态保护中直接受益,山南实现了“群众端生态碗、吃生态饭、享生态福”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有力助推乡村振兴与各民族共同富裕。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引领,锚定生态保护底线。山南市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保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山南市自然资源局通过“三区三线”管控,锚固生态空间底线。2024年,该局启动市、县级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坚守耕地与生态保护红线。山南局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通过制定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办法,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全面实行“先补后占”,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占一补一、占优补优”,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外,严禁其他任何形式占用耕地;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建立健全耕地用途转换监管机制,确保耕地保有量和质量不下降。

推进绿色矿业发展,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双赢。山南市坚决推进中央巡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矿产资源领域问题整改,关闭雅鲁藏布江流域采石场65家,严格清退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同时,大力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负责、大众参与”原则,组织编制绿色矿山建设规划,召开全市绿色矿山建设座谈会,细化工作任务。结合在产大型矿山开发实际,按照“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模式督促矿山企业美化矿区环境、硬化矿区道路、强化矿山安全、开展生态修复、落实“三率”指标、提升开采工艺,实现矿区和谐稳定。2020年,隆子县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曲松县罗布莎铬铁矿、华新水泥公司石灰石矿3家矿山入选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2024年,贡嘎县普夏水泥用石灰岩矿入选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名录,绿色矿业发展初见成效。

严格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筑牢生态保护防线。山南局持续健全自然资源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利用无人机技术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与生态环境、林草、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作,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共同打击涉及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执法合力。(胡志华 何俊)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