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草原保护 > 保护动态

内蒙古赤峰: “一棵草”链力十足

2025-02-06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紫花苜蓿,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易栽培等特点,被誉为“牧草之王”。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以下简称“阿旗”)大面积推广种植紫花苜蓿,不仅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牧草,还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阿旗最耀眼的名片。2013年,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授予阿旗 “中国草都”荣誉称号。

阿旗草业核心区地处阿拉迪芒哈沙区,曾经草原植被覆盖度不足10%。“2008年前站在这里,片刻即‘裤兜满沙’。”绍根镇阿民温都尔嘎查星源利民农牧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格力格说,由于沙化严重,牛羊没有草吃,草畜供求矛盾日益凸显。

绿色打底拉开生态草畜平衡发展序幕

草原要增绿、牧民要增收,如何破解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阿旗人一直思考的问题。2008年5月,随着全旗第一个500亩高效节水灌溉优质紫花苜蓿实验田试种成功,拉开了“立草为业、建设草原、兴旗富民”的序幕。

2010年,5000多亩;2011年,3万多亩;2012年,28万多亩;2014年,35万多亩;2024年,68万亩。

“如今,草产业已成为阿旗富民产业、支柱产业、生态产业。68万亩种植面积已是全国集中连片种植紫花苜蓿牧草面积最大地区。”阿旗旗长陈虎男说,这一步,阿旗走了16年。16年间,从无到有,阿旗相继获评“中国草都”“国家紫花苜蓿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草业核心区植被覆盖度增长到90%以上。

先行一步加速草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立草为业、逐绿前行,阿旗创造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从野生牧草亩产量35公斤到紫花苜蓿草亩产量800公斤到1000公斤,园区单位草场载畜量翻了60多倍。”阿旗草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苏胜坤介绍,目前,园区每年商品草产量达65万吨,占国内年优质商品草供应总量的六分之一,年产值12亿元以上,草业带动了绍根镇、巴拉奇如德苏木等13个乡镇苏木200多户农牧民实现脱贫摘帽。

如今,优质牧草产业也逐渐形成企业独资、企业(合作社)牧户联合、牧户联合、牧户独资四种经营方式。首农普瑞牧、北京绿田园、澳亚集团等27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阿旗从事牧草种植和草产品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远销华北、东北等地,成为国内乳业龙头企业重要的饲草供应基地。

突破瓶颈打造优质牧草全产业链

阿旗还依托草产业发展,催生了草产品深加工、肉牛羊育肥、食品加工等下游产业和仓储、物流、运输、大型机械设备租赁、草业文化旅游等配套服务产业。

同时,阿旗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教授开展了种子繁育试验、根瘤菌接种应用试验等多个科研项目;与赤峰学院共建草业研究博士工作站;成立了全国第一所草业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内蒙古草业学校;建设了草业加工服务园区、草业博物馆、草业研究院、沙地草原生态研究中心等,积极抢占优质牧草科研、文化制高点,围绕草产业的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未来,阿旗将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牧草种植基地、优质牧草加工基地、优质牧草种子研发繁育基地、人工草原旅游基地等,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势赋能擦亮“中国草都”名片

近年来,阿旗围绕“种最好的草、养最好的牛、产最好的奶、做最好的奶制品”,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奶牛产业形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澳亚集团、飞鹤乳业集团纷纷入驻,奶牛存栏达到3.6万头,年产鲜奶25万吨。飞鹤(阿鲁科尔沁)智能化生态产业园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中,预计今年7月顺利竣工,届时年可处理鲜奶30万吨。

“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年产高端配方乳粉4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税金8亿元、利润6亿元,直接带动就业400多人,将大力推动阿旗整个乳品产业链上下游发展。”项目经理武君说。

时至今日,阿旗已成为内蒙古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了“种、养、加”绿色循环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并不断丰富。

从田间地头的一株草,到牛棚里的一头牛,再到餐桌上的一杯奶,阿旗不仅拓宽了发展路子,还带动了农牧民就业增收,走出了一条治沙和致富共赢的生态发展之路。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