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太行山深处的行唐县洋溢着枣花香。
枣树林里,一个拿着手机穿梭在枣树林的身影,正在通过手机视频直播,为分布各地的枣农讲授红枣树花期管理知识。而这个人就是今年4月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卢彦鸽。
卢彦鸽(中)经常以开放课堂形式义务为从事枣产业链人员介绍经验
卢彦鸽,今年36岁,2012年大学毕业即加入了刚成立的行唐县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现为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3年来,他扎根行唐县太行山上,心系一方百姓,创新了太行娃甲壳素红枣栽植技术,让500余户枣农从此走上致富增收之路,并将传统红枣产业年产值提升为100多万元,被誉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梦想从太行山起飞
“彦鸽是个好小伙,在这里干得很踏实,敢于拼搏创新,敢说敢干能干,也能吃苦耐劳,为我们枣农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让我们增产又增收,种枣树越来越有盼头,我们都很信任他。”
种了20多年枣树的西玉女村村民赵东建, 10年前家里种植了七八十亩枣树,收入不到8万元,在卢彦鸽的精心指导下,红枣产量和品质得到质的提升,所产优质甲壳素红枣销路有保障,现在家庭年收入平均达15万元左右。
发展红枣相关产业实现老百姓家门口就业
卢彦鸽从小在太行山里长大,小时候就有让山里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回女友家乡行唐县创业。
通过走访,他发现行唐县种植枣树的农户多、面积也大,红枣是山区老百姓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产量不高、收入也不多,为此,他决定从红枣树开始,为老百姓做点什么。
2012年,卢彦鸽加入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不久,很快便开启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战略,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有力助手,得到了社员和老百姓的称赞。同年,他创办了“卢彦鸽创新工作室”,只要枣农需要,他都会不辞辛苦地去帮助解决技术问题,自己解决不了,他就请专家、查资料、搞试验,直到把问题解决。有村民统计,这些年他解决的问题差不多有3000多次(条),周边地市近千家农户受益。
甲壳素化学名称叫几丁质,将在海洋动物贝壳、螃蟹壳中提取出的甲壳素粉,加工制成甲壳素有机肥,来替代化肥和农药,是合作社的一个专利配方,也是一种生态有机的新型枣树种植模式。几丁质合作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为提高红枣品质,2013年,卢彦鸽大胆对甲壳素有机肥进行创新,经对比发现,使用甲壳素有机肥的枣树,无论长势还是枣子品相,均符合红枣标准和要求,平均每亩红枣年增加收入1600多元。甲壳素有机肥在当地得到推广应用,合作社按照分级以高于市场价20%—30%的价格收购这样的红枣,调动了1000多枣农的生产积极性。
科技赋能枣产业腾飞
“乡村振兴需要科技支撑,发展红枣也要用好科技力量,以科技力量赋能枣产业,为枣农提供更多科技保障,卢彦鸽在这方面很有见地,也很内行,让枣产业实现腾飞,是当地年轻人学习榜样”,行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左副局长对卢彦鸽的做法非常赞赏。
为做强做大枣产业,2013年,他花费大半年多时间,考察了国内多家红枣加工企业,斥资引进了一套当时国内先进的集清洗、杀菌、烘干于一体的智能化红枣生产设备,很快投入生产。这套设备生产出的红枣产品易存放、活性高、香味足、营养保持好,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还能提升生产效率和红枣品质,将几丁质红枣品质推上了新高度。2022年,他主持制定了覆盖红枣种植、生产、经营全产业链的《标准控制体系和质量管理手册》,创新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让几丁质红枣走上了科技化、现代化发展之路。
为研发更多枣产品,他推动合作社与省内高校组建研发团队,攻克了红枣深加工技术难关,推出了焦枣茶、枣仁派、虎皮枣、嘎嘣脆枣圈、枣夹核桃等10余款新产品,并开发枣木工艺品、枣木香菇等衍生产业,建立了年产值超百万元的产业链。他建立的“3454”合作社运行模式,被列为石家庄农业创新驿站,10项专利技术、6项版权成果,更为几丁质红枣插上高科技腾飞的翅膀。
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规模由最初的20户发展到104户,甲壳素红枣种植基地由最初的1000亩扩建到5000亩,分布在主产区的20多个行政村,年销售额已达800多万元,精心打造的“太行娃”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年发快递10万件,合作社也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产业集群。
青春在枣花间绽放
“他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年轻人,经常学习到深夜,不放过每一点空闲时间,经常坐在枣树下,和我们一起商讨生产销路问题。他还经常说,只有多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才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社里好多人都被他带动了,我们都很佩服他的坚持”,合作社刚成立时就入社的康大叔,见证了卢彦鸽坚持学习的过程,他是主要受益者之一。
为了提升自己,卢彦鸽忙着给自己“充电”,先后参加了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领头雁工作坊”等培训班,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2023年,他考取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就是“太行山婆枣产业振兴模式的研究”,为红枣发展积蓄力量。此外,每到枣树生长重要时期,他都要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现在已经举办50多期,培养技术骨干50多人、技术能手100多人。
2024年,卢彦鸽联合4家红枣合作社成立了行唐县婆枣产业协会,建设以“太行婆枣”为主题的文化展厅,加速推进婆枣产业产学研一体化,成效显著。13年间,他利用所掌握知识,开设科技大讲堂,为晋冀甘等地免费培训枣农1万多人次,合作社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林业示范社”“京津冀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培育联盟现场教学单位”等,人们都喜欢这个勤奋的年轻人,说他这个“太行娃”不简单。
近年来,卢彦鸽紧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机遇,利用流转林地创建5000亩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制定了《甲壳素红枣全产业链生产标准》,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取得6项绿色食品认证,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直播等新媒介载体,发展电商,创新了“互联网+”,入驻了学习强国、淘宝、京东等多个平台,为枣产品找到销售新途径。据统计,他打造的“太行娃”品牌带动红枣加工车间、快递打包车间,让周边村庄30余留守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4年以来,卢彦鸽获得“河北省优秀农村科普带头人”“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等多个荣誉称号,2024年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省级示范合作社”,连续8年被河北省林业厅评定为“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合作组织”。
“荣誉属于过去,实干创造未来,我要紧跟时代步伐,多学多用知识武装头脑,我愿扎根太行山,让青春在枣花里绽放,我要多努力,创造更多精品,让每一颗枣核成为乡村振兴的种子。只要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就算是付出再多,我也要坚持下去。”卢彦鸽坚定地说,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和期待。(王铁军 李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