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始终将“三北”工程攻坚战摆在突出位置。从黄河“几字弯”到科尔沁沙地,从草原腹地到湿地湖泊,各地立足区位实际与生态难题,探索出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多元化治理路径,以一个个鲜活实践为“三北”工程建设注入内蒙古动能,书写下防沙治沙、生态惠民的时代答卷。
新华林场党建引领,打造现代化林场样板
地处黄河“几字弯”顶部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自1960年建场以来便肩负起守护黄河流域生态的重任。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后,林场先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低质低效林改造等项目,生态基底持续夯实。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林场发展指明方向。两年来,林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锚定“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产业兴场”目标,在生态治理、产业融合、机制创新等方面突破探索,发生了美丽蝶变。
新华林场以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林场为目标,紧扣“三北”工程建设要求,构建“党建引领、科技支撑、产业融合、生态惠民”发展路径。党员干部带头扎根治沙一线,通过乔灌草立体施治、科研与实践深度融合、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全力打造“治沙护绿、科技兴林、产业富民”的现代化林场样板,累计造林3.9万亩,栽植各类乔灌植被265万株,林草覆盖度由2022年65%增长到88%,湿地面积从500亩扩展至700亩,沙化土地面积则从2.15万亩缩减至0.5万亩,为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作出新贡献,在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中展现更大作为。
鄂尔多斯光伏+治沙,发掘荒漠经济新业态
地处库布其沙漠与毛乌素沙地交汇处的鄂尔多斯市,曾因土地沙化、生态脆弱制约发展,却也凭借年均超3000小时的日照时数,拥有发展光伏产业的天然优势。在“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政策指引下,当地打破“治沙只投入不产出”的传统认知,创新推出“光伏+治沙”模式,走出“光伏+生态修复+产业融合”的特色路径,探索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鄂尔多斯以“生态修复为核心、清洁能源为支撑、产业协同为驱动”,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立体利用模式:光伏阵列有效抑制风沙、改善局部小气候,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板下种植牧草、发展特色养殖,板间配套生态旅游,实现“治沙、发电、富民”三重效益。目前,该市已完成光伏项目建设950万千瓦,光伏治沙面积达40万亩,成为非化石能源反哺化石能源的示范基地。与此同时,毛乌素沙地南缘150公里“风光同场”项目加快推进,“光伏+旅游”“光伏+智慧农业”等场景创新,让昔日荒漠逐步变身“绿色能源基地”与“生态经济示范区”。
锡林浩特生态修复,推进草原可持续发展
作为距京津最近的草原牧区,锡林浩特市拥有1957.17万亩草地,境内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更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然而,受过度放牧、不合理打草及气候干旱影响,当地草原一度面临植被退化、土壤沙化、风蚀坑扩张等问题,打草场因过早刈割、留茬过低导致产草量持续下滑,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面临双重挑战。
为摆脱困境,锡林浩特市主动融入国家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试点,针对7.6万亩退化草场(含1万亩严重沙化草地、6.5万亩退化打草场、0.1万亩乡土草种抚育区)实施科学治理。当地联合专家团队与牧民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分区施策、乡土优先”:中重度退化区采用“免耕补播+施肥+围封”组合措施,严重沙化区通过草帘沙障固沙与有机肥抛施一体化修复,打草场则集成切根、补播、休刈等技术,同步配套监测体系确保治理实效。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锡林浩特市打草场禾本科、豆科植物占比大幅提升,草地生产力平均每亩增加20%~40%,7.6万亩修复区年增收超141万元;野生优良草种采集年增收84万元,累计年增收达225万元以上。草地家畜承载力同步提升,牧户与国有农牧场收入增长20%~30%,“生态向好、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让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翁牛特旗以路治沙,生态与发展双向赋能
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的赤峰市翁牛特旗,沙化土地占全旗总面积的37.4%,占赤峰市境内科尔沁沙地沙化土地面积的38.3%,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核心攻坚区。1997年,翁牛特旗贯通首条穿沙公路乌金线,迈出“以路治沙”的关键一步,此后逐步探索出“开通穿沙公路、切块分割治理”的特色治沙模式。
当地通过修建穿沙公路,将广袤沙地分割为独立治理单元,破解传统治沙“散、乱、难”的困境——公路两侧同步建设防护体系,采用“乔木10%、灌木85%、草5%”的最佳植物搭配比例,实现乔灌草结合、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协同。如今,翁牛特旗已开通穿沙公路16条,总里程480公里,沿路治理沙化土地350万亩,形成“六横十纵”的治沙公路格局。这些穿沙公路不仅固定了流沙、改善了生态,更解决了沙区群众“出行难”问题,为后续产业发展打通交通动脉,实现“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双向赋能。
乌梁素海系统治理,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作为同纬度最大湿地、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罕见的草原湖泊,乌梁素海生态战略价值突出,却在上世纪90年代陷入水质劣V类、生态功能退化的困境。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嘱托“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为湿地保护指明方向。
当地围绕“生态修复—监测管护—科研赋能—社会参与”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实施以“生态修复为基、管护机制为纲、科技支撑为要、社会参与为翼”的综合治理模式,改善湿地水质条件与栖息地质量。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10个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7174万元,并构建“中央+地方+科研”资金联动机制。
通过系统治理,乌梁素海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总体V类,部分区域达到Ⅳ类标准,水体自净能力明显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改善,野生鸟类栖息地环境大幅优化,猎捕野生鸟类、开垦草原湿地等非法活动基本杜绝,“塞外明珠”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生态底色持续提亮。
小街基镇培育羊草,实现生态富民双丰收
科尔沁沙地腹地的开鲁县小街基镇,曾因沙沼地广布、草原“三化”严重,加上刺萼龙葵等外来毒害草泛滥,生态与农业生产双重受阻。近年来,小街基镇专注于草原生态退化、土地沙化、毒害草治理、生态产业化、联农带农致富增收,先行先试、有益探索,开展一系列兼顾生态与生产、生态与富民的基层实践。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聚焦乡土草种羊草的优势,构建“科研+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模式,让羊草成为生态治理与富民增收的“纽带”。
“中科”系列羊草抗逆性强、适口性好,且能有效治沙治碱。小街基镇通过流转草地、建设规模化繁育基地,推动羊草产业集约化发展,目前已流转草地6.2万亩,年产干青草3.2万吨、草种800吨,治理沙化草原80万亩。每亩羊草年均纯收益1600元,高产田可达3000~4000元/亩,不仅为农牧民带来稳定收入,更强化了草种供应能力,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农户增收”的闭环,增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林场到草原,从沙漠到湿地,内蒙古“三北”工程的实践探索,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北疆儿女守护生态、共谋发展的坚定行动。未来,内蒙古将持续深化生态治理创新,以更实举措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造林处 叶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