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作为“三北”工程六期重点攻坚区和华北平原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关键。随着基础绿化基本完成,剩余多为难治理区域。邢台市郝景香团队针对浅山丘陵区石质山地生态修复难题,创新形成“郝氏造林法”,并持续优化集成,显著提升造林效率与成活率,为“三北”工程提供河北经验。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
“郝氏造林法”以破解石质山地土层薄、保水难、成活率低等难题闻名,其核心技术要点是套塑料袋、埋玉米轴、盖石板片、靠育林板,实现“石山披绿”。自2018年起,郝景香团队借鉴国内外经验,推动该技术向科学化、多元化方向迭代升级。
“郝氏造林法”1.0经典栽植模式融合节水抗旱技术,践行“以水定绿”,解决浅山丘陵区缺水少雨的不利因素,变雨季造林为春夏秋三季造林,提升造林时效和成活率。2.0高标准栽植模式,推进多树种混交,引入乡土灌木与经济林树种,兼顾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3.0“七彩太行”建设模式增加山桃、黄栌、五角枫等彩叶树种,构建常绿与落叶结合、观花与赏叶并存的生态混交林,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的“七彩”太行山。
绿化断带治理成效显著
“郝氏造林法”创新造林模式有效治理邢台市南北51公里、东西18公里的绿化断带,主要成效体现在:一是提高造林成活率。通过保湿技术,即使在持续干旱条件下,苗木成活率仍达95%以上。二是延长造林期限。造林时间从雨季扩展至3月至9月,共7个月(3月初~9月底)。三是增加生长量。采用育林板等措施改善微环境,树木生长量提高30%。四是社会认可广泛。因其易操作、成本低、保成活的特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成为河北省级标准并在太行山、燕山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五是生态效益显著。累计增绿超1000万亩,太行山森林覆盖率由13.1%提升至48.2%,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2024年,邢台市运用该法完成高质量造林44.69万亩,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成活率超95%,建成“七彩太行”、酸枣示范基地等一批亮点工程。“郝氏造林法”的持续革新,标志着“三北”工程正向更科学、更精细的方向迈进,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困难地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样板。(造林处 程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