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工作动态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开幕 “绿进沙退”看中国!
内容来源:中国之声 2024-12-0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http://www.forestry.gov.cn/sbj.html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也就是COP16,当地时间12月2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开幕。中国代表团出席大会,并在“中国馆”举办以“跨世纪三北工程 新时代中国实践”为主题的中国荒漠化防治主题展。据介绍,这是我国首次在境外对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攻坚战进行展示宣介。

今年是我国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30周年,也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一周年。一年多来,“三北”工程攻坚战已完成治沙面积380万公顷。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我国如何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

于田县沙漠边缘锁边“合龙”(冯超/摄)

11月28日上午,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各族干部群众对空白区“锁边”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发起冲刺。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的沙地被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锁边“合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振锡表示,285公里的锁边空白区是新疆南疆风沙危害最深、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

王振锡: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我们新疆所在的河塔战区,就是三大标志性战役其中之一。环塔区域涉及五个地州,这五个地州的北缘、西缘和东缘有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干流天然胡杨林形成的一道绿色屏障。在南缘还有一些区域,既没有林地、草地,也没有湿地,我们称为绿色防护带的一个缺口,长度在285公里。我们把285公里的缺口通过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和光伏治沙的方式来锁边,实现整个3046公里沙漠边缘的合龙。

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处副处长王刚表示,沙漠边缘空白区的锁边“合龙”,只是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整体综合治理的又一个起点。

王刚:我们将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综合治理为重点,继续拓展锁边防护带的宽度,以实现沙源不扩散的目标。同时,我们要着力打造一批防沙治沙的标志性项目,紧紧把塔克拉玛干沙漠锁住。

“三北”工程(国家林草局供图)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7.58%。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介绍,追根溯源,我国沙尘源头区和路径区可以简单概括为西北、华北、东北这“三北”地区,这里分布着全国84%的沙化土地和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自然条件最恶劣、生态最脆弱的地区。

卢琦:带沙砾覆盖的就是沙漠,没有,就是荒漠,沙漠是荒漠里边的一种特殊类型。戈壁和沙漠是“兄弟俩”,沙漠的上游是戈壁,沙漠的下游是黄土。荒漠是天生的,我们要治的是荒漠化,荒漠化是经过了人类活动,把过去历史时期和地质时期,至少表面没有沙子和没有荒的地方“搞荒了”。不合理的放牧、开垦、乱砍滥伐,当时挖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合理”的,后来发现大自然会“报复”我们,发现这可能不合理、分寸没有掌握好。我们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让它给我们造成危害。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组织编制了防沙治沙规划,开展了首次沙漠沙地科学考察,探索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治沙模式,组建林场开展规模治沙,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的塞罕坝奇迹。1978年,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三北”工程启动实施,它的建设总面积超过四百万平方公里,目标是到2050年,将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卢琦介绍,46年间,工程区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超过三千万公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4亿多人得以免受猛烈沙尘暴的侵袭。

卢琦: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是我们防沙治沙、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动作。第一步,搭沙障,把沙子固下来,不让它乱跑;如果着急,明天都要它固定住,那就往上喷一种化学物质,结一个膜,让它们“团结”起来,还有一种是生物结皮,就是藻类。第二步,一定要种草、植灌、种树。中国有句古话叫“寸草遮丈风”,我们要封育保护、飞播造林、人工造林、植灌种草,创造“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

“跨世纪三北工程 新时代中国实践”中国荒漠化防治主题展开展(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摄)

如今,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构建起以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为基础的防沙治沙法治体系。去年6月,我国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目前已经完成治沙面积380万公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介绍,在“三北”工程的带动下,中国防沙治沙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关志鸥:“三北”工程46年来共治理沙化土地3333万公顷,治理退化草原8533万公顷,造林保存面积3200多万公顷。中国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努力和成就,为推动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方案。

今年是“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一周年,也是我国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30周年。关志鸥表示,加入《公约》30年来,我国认真履行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为实现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和“G20土地退化倡议”远景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志鸥:成立了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蒙古、中亚、非洲等地建立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和经验分享,提高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防治能力和水平。荒漠化防治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社会携手推动COP16大会取得积极成果,共同为遏制土地荒漠化、建设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