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做好2025年草原虫害防控工作,有效遏制虫害扩散态势,切实保障草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内蒙古兴安盟于5月起全面启动草原虫害防治专项攻坚行动,通过构建“多方联动、精准预警、科学防治”立体防控体系,形成“监测-预警-防治-评估”全链条管理机制。截至目前,全盟已完成草原蝗虫防治51.1万亩,草原生态保护工作阶段性成效明显。
一是构建四级联动机制,凝聚防治合力。建立“盟级统筹、旗县主责、苏木(乡镇)落实、牧民参与”四级责任体系,盟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制定草原虫害防治方案,组建技术指导组赴各旗县(市)开展实地督导;各地林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专业防治队伍与农牧民技术骨干协同作战,汇总各苏木(乡镇)虫情巡查情况。同时,各地通过设立流动展板、发放宣传册、现场演示防治技术、播放科普短视频等形式,向牧民普及草原虫害识别、简易防治技术,引导牧民主动参与到虫害监测与防治中,构建“专业防治+群众参与”的群防群治新格局。
二是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夯实数据支撑。5月起,全盟启动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专项行动,6个旗县(市)15个乡镇的监测队员按照“网格化布点、标准化监测”要求,对重点区域实施动态跟踪。通过“踏查+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准确记录草原害虫种类、发生区域、危害程度、虫口密度、虫龄结构等关键指标,同时做好样方内草原植被盖度、优势物种生长状况的观测工作,形成全方位监测网络,为后续科学施策奠定基础。
三是推行绿色防治技术,守护生态安全。严格遵循“生态优先、绿色防控”原则,在轻度发生区,通过投放牧鸡、合理放牧、设置草原围栏等措施,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增强草原自身的抗虫能力;在重度发生区采用“空地协同”作业模式,出动直升机、无人机、大型机械、中小型喷雾器等现代化装备开展精准施药,防治用药选用苦参碱生物制剂。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执行“三不原则”:不在繁殖期施药、不超剂量使用、不污染水源地,确保防治效果与生态安全双达标。截至目前,防治工作累计出动技术人员122人次,投入劳力332人次,调用飞机90架次、大型机械35台次、中小型喷雾器303台次、车辆329辆次。
下一步,兴安盟将持续紧盯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及时调整防治策略,高质效完成年度防治任务,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